定义与概述 熊猫病毒,全称“熊猫烧香病毒”,是2006年在中国爆发的一种高度破坏性计算机蠕虫病毒,因其感染后显示熊猫手持三炷香的图标而得名。该病毒由程序员李俊开发,主要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,通过感染可执行文件(如.exe文件)传播,并能在局域网内快速复制自身。其核心功能包括删除关键系统文件、禁用杀毒软件和安全工具,以及创建后门程序,允许黑客远程控制受感染设备。病毒爆发于2006年底至2007年初,短短数月内便蔓延至数百万台个人和企业电脑,造成大规模数据丢失、系统瘫痪,以及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。此次事件被视为中国网络安全史上的标志性案例,凸显了早期互联网防护的脆弱性。
起源与爆发 熊猫病毒的起源可追溯到2006年9月,由湖北武汉的李俊独立编写并首次释放。李俊原本是名普通程序员,出于技术炫耀和报复社会心理,他将病毒伪装成无害文件,通过QQ、电子邮件和盗版软件网站传播。病毒代码采用VB语言编写,具有隐蔽性强、传播速度快的特点。2007年1月,病毒达到高峰,感染范围覆盖全国多个省份,甚至波及海外。中国政府迅速介入,通过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协调行动,最终在2007年3月逮捕李俊及其团伙成员。李俊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,病毒源被彻底清除。
主要特征与影响 该病毒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破坏性和欺骗性:感染后,系统桌面图标被替换为熊猫烧香图案,同时后台执行恶意操作,如格式化硬盘或窃取用户信息。其影响深远,不仅导致企业服务器崩溃、银行系统中断,还引发公众对网络安全的广泛担忧。据统计,病毒高峰期日均感染量超10万台设备,间接推动了中国网络安全立法的完善。最终,安全公司如金山和瑞星开发专杀工具,有效遏制了疫情。熊猫病毒事件教训深刻,提醒用户加强软件来源管理和定期更新防护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