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像管,全称阴极射线管(Cathode Ray Tube, CRT),是一种经典的电子显示设备,通过电子束扫描荧光屏来生成动态图像。它起源于19世纪末,由德国物理学家卡尔·费迪南德·布劳恩(Karl Ferdinand Braun)于1897年发明,最初用于示波器等科学仪器。在20世纪中叶,随着电视技术的兴起,显像管成为主流显示解决方案,广泛应用于家庭电视机、计算机显示器以及专业领域如雷达屏幕。其核心工作原理涉及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束,通过电磁偏转系统控制扫描路径,击中涂有荧光物质的屏幕,激发光点形成图像。显像管以其优异的图像质量著称,包括高对比度、快速响应时间和无运动模糊等特点,特别适合动态画面显示。然而,它也存在显著缺点,如体积庞大、重量沉重、功耗较高,以及潜在的电磁辐射风险。进入21世纪后,随着液晶显示器(LCD)、发光二极管(LED)和有机发光二极管(OLED)等平板技术的快速发展,显像管逐渐被淘汰,成为电子显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尽管已退出主流市场,但其在图像显示领域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,影响了后续显示技术的演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