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义令牌环网(Token Ring)是一种经典的局域网(LAN)技术,由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并推广,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在小型网络环境中高效共享数据。它基于“令牌传递”机制来控制网络访问,确保数据传输的公平性和可靠性,避免冲突。与以太网等竞争技术不同,令牌环网采用环形拓扑结构,所有节点串联成一个闭合环,数据通过令牌(一种特殊控制帧)依次传递,只有持有令牌的节点才能发送信息,从而防止多个设备同时发送导致的混乱。这种设计源于IBM的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(SNA)框架,并被IEEE标准化为802.5协议,广泛应用于企业办公环境,尤其在需要高确定性和低延迟的场景中。
核心工作原理令牌环网的核心在于其智能的令牌管理流程。网络启动时,一个空令牌(如“空闲令牌”)在环中循环流动。当某个节点(如工作站或服务器)需要发送数据时,它必须等待并捕获这个令牌。一旦获得令牌,节点将令牌转换为数据帧,填入目标地址和信息内容,然后发送到环上。接收节点检查帧的目标地址,如果匹配则复制数据并返回确认;否则,帧继续传递。发送完成后,节点重新生成一个空闲令牌放回环中,供其他节点使用。这个过程确保每个节点在固定时间内获得发送机会,避免了以太网中常见的碰撞问题,提供可预测的网络性能。
历史背景与发展令牌环网的历史可追溯至1970年代末IBM的研究项目,旨在为企业网络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。1984年,IBM正式推出基于铜缆的4Mbps令牌环产品,迅速在银行、制造业等关键行业普及。1985年,IEEE 802.5标准确立,支持4Mbps和16Mbps速率,提升了兼容性。其黄金时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,成为以太网的主要对手,但成本较高(需专用硬件如多站访问单元MAU)。随着快速以太网(100Mbps)的崛起和成本下降,令牌环网在1990年代末逐渐衰落,最终被淘汰,但其理念影响了现代网络协议如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(FDDI)。
关键特点与优势令牌环网的核心优势包括确定性延迟(每个节点的访问时间可计算,适合实时应用)、高可靠性(环状结构内置冗余,故障节点可被旁路)和公平性(令牌机制防止任何节点垄断带宽)。此外,它支持优先级设置,允许重要数据优先传输。然而,其缺点也明显:安装和维护复杂(需严格环状布线),扩展性有限(节点增加可能降低效率),且初期成本高于以太网。这些因素使其在高速、低成本网络时代失去竞争力,但仍被视为局域网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