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定义
定位系统是以空间坐标系为基准,通过测量目标物与参考点的几何关系,实时确定其位置、速度及姿态信息的综合技术体系。其本质是利用电磁波、声波或惯性测量等物理原理建立位置解算模型,将抽象的坐标数据转化为人类可识别的方位指示。
工作原理
系统通过三要素实现定位:信号发射源(如卫星、基站)、信号接收终端(如手机、车载设备)以及位置解算算法。当终端接收到多个已知坐标的发射源信号时,通过测量信号传播时间差(时延法)、信号到达角度(测向法)或多普勒频移(测速法),构建空间几何方程求解终端坐标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(GNSS)典型采用四星时延定位法,需同时接收4颗以上卫星信号。
系统构成
现代定位系统呈现三层架构:空间段(卫星/基站网络)、地面段(监控站/数据中心)和用户段(接收终端)。以北斗系统为例,空间段含35颗异轨混合星座,地面段包含主控站、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的全球网络,用户段支持军民两用终端。辅助定位技术(如A-GPS)通过通信网络传输星历数据,大幅提升冷启动速度。
关键指标
定位精度受多因素制约:卫星几何构型(DOP值)、信号频段(L5>C/A)、环境干扰(多路径效应)及算法模型(RTK/PPP)。民用GPS单点定位精度约5米,而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(RTK)可达厘米级。完好性指标更为关键,航空级定位要求故障漏报率低于10-7/小时,需通过多重校验机制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