拨号上网,也称为拨号接入互联网,是一种利用普通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(Modem)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(ISP)的历史性上网方式。这种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风靡全球,成为家庭和小型企业首次接触互联网的主要途径。其核心在于调制解调器的作用:它将计算机生成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,通过电话线传输到ISP的服务器,再转换回数字信号接入互联网网络。标准连接速度通常不超过56kbps,这使得加载网页、下载文件或收发邮件变得异常缓慢,例如一个简单的图片网页可能需要几十秒才能完全显示。用户需要配置拨号软件(如Windows系统的“拨号网络”),输入ISP提供的电话号码、用户名和密码,每次上网时发出标志性的拨号音和握手声——这种独特的声音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。拨号上网的优点包括低成本(只需廉价调制解调器和已有电话线)、安装简单(无需额外布线)以及广泛覆盖性(任何有电话的地方都能使用),这 democratized 互联网访问,让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也能初步体验数字世界。然而,其缺点同样显著:上网时会独占电话线,导致无法接听或拨打电话;连接速度慢且不稳定,容易因线路干扰而断线;用户体验差,不适合多媒体应用。随着ADSL、有线宽带和光纤技术的兴起,拨号上网在2000年代中期迅速衰退,但它作为互联网普及的基石,推动了后续高速网络的发展,并在一些发展中地区作为备用方案延续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