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TX,全称为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,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个人计算机(PC)硬件领域的标准主板规格。它由英特尔公司(Intel)于1995年正式推出,旨在替代老旧的AT(Advanced Technology)主板设计,通过优化布局和功能,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兼容性。ATX规格的核心在于其标准化尺寸(通常为305毫米×244毫米),以及创新的电源管理设计,例如引入20针或24针的主电源连接器,确保更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散热效率。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PC组装过程,还促进了硬件组件的模块化发展,使得用户能轻松升级内存、显卡或存储设备。
从历史角度看,ATX的诞生标志着PC行业的一次重大革新。在1990年代初期,AT主板因其笨拙的尺寸和复杂的电源连接而面临诸多问题,如散热不佳和扩展性有限。英特尔工程师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迭代,开发出ATX标准,首次将后置I/O(输入/输出)面板统一布局,包括USB、音频和网络端口,从而减少内部线缆杂乱,提升系统可靠性。如今,ATX已成为全球PC制造的主流基准,覆盖了从家用台式机到游戏PC的广泛领域,其影响力延伸至服务器和工作站市场,推动着硬件生态的持续创新。
在应用层面,ATX主板凭借其通用性,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(如英特尔和AMD芯片),并兼容各种操作系统,包括Windows、Linux和macOS。关键特点还包括增强的扩展槽(如PCIe插槽),便于添加显卡或声卡,以及优化的冷却方案,如风扇定位设计,降低过热风险。总体而言,ATX不仅定义了现代PC的物理框架,还促进了行业标准化,减少了生产成本,让消费者受益于更可靠且易于维护的系统。展望未来,随着小型化趋势兴起,ATX正逐步演化出Micro-ATX等变体,但核心规格仍主导着高性能计算领域。